深圳一家做了十年欧盟医疗器械出口的企业最近急得直挠头——老板桌上摆着欧盟刚发的通知,上面明明白白写着“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项目,中国企业不能投标”。他翻出去年的订单本,指着最后一页说:“去年接了三个700万欧元的单子,今年全黄了。”这事儿到底咋闹起来的?欧盟突然设限,咱们又咋反制?
故事得从布鲁塞尔的那纸文件说起。2025年6月20日,欧盟正式启动《国际采购工具》(IPI),说是要“创造公平竞争环境”,实际给中国企业设了三道坎:超500万欧元的项目不让投标,中标的项目里中国部件不能超过总价的一半,违规要罚合同额30%。深圳那家企业的总经理说,他们有个正在执行的项目,原本中国部件占60%,现在得紧急换供应商,光重新检测就得花上百万。
这不是欧盟突然拍脑袋想出来的。2024年4月,他们就开始调查中国医疗设备采购,说是因为咱们《中国制造2025》里提了“县级医院2025年国产设备采购率70%”。可咱这边早就在开放市场——2022年六部门发文件引外资,2023年国务院还专门出意见保障外企待遇。欧盟中国商会的人直摇头:“他们光盯着咱们的目标,咋不提自己对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‘军民两用’限制?”
咱也没干吃哑巴亏。7月6日,财政部和商务部同步发通知,直接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:4500万元(约500万欧元)以上的采购项目,欧盟医疗器械占比不能超过50%。但有个细节挺关键——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算,像上海的西门子医疗工厂,生产线还是转得呼呼的。德国那边统计过,欧盟医疗采购里41%的紧急项目还留着中国产品的口子,这算是给未来留了转圜的地儿。
要说影响有多大?欧盟医疗器械市场一年1500亿欧元,公共采购占了一大半。2023年咱们对欧出口62亿欧元,按新规,87%的产品可能受影响。迈瑞医疗虽然说现在项目没超门槛,但行业里的人都明白,这是“半扇门关上了”。反过来,欧盟企业这些年对华出口高端设备,总被“军民两用”卡脖子,他们自己也有市场准入的麻烦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——6月19日中欧贸易主管刚视频会谈,说要“推动经贸健康发展”,一周后就因为医疗器械掐上了。这些年,电动车、光伏、铁路装备都成了摩擦热点,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45.3%,太阳能产品查了一轮又一轮。今年还是中欧建交50周年,本应热热闹闹搞合作,倒成了贸易争端多发年,这背后是全球贸易规则在重新“洗牌”。
现在深圳那家企业的老板还在跟律师商量应对方案,他翻着日历说:“欧盟的限制要五年,还能延长。咱们的反制措施也摆这儿了,接下来就看两边咋谈。”上海西门子医疗的车间里,工人们还在赶制给欧洲的订单——中方特意给在华欧企留了通道,就像做手术避开关键血管,既是保企业,也是给谈判留余地。
保护主义这把刀,从来都是双刃剑。欧盟设限伤了中国企业,咱们反制也会影响他们的市场。中欧建交50年不容易,真要把合作的路都堵死,最后吃亏的还是两边的企业和老百姓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汇盈配资-股票网app-配资证券网-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