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雪林,这位杰出的女作家,敢于直言批评鲁迅,被誉为“中国五大女作家”之一。她的才情与勇气,在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然而,苏雪林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与不易。年少时,她便面临家人对她教育的强烈反对,尤其是祖母。对于那个时代的长辈来说,女性的德行远比才华重要。尽管如此,苏雪林并未屈服于传统观念,她毅然坚持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,最终迫使祖母妥协,继续她的学业。
然而,尽管学业上逐渐取得成功,苏雪林的婚姻却并非如此顺利。在她23岁那年,面对家族安排的婚姻,她深感忧虑,情感上无法接受这桩婚事。祖父早早为她定下婚约,尽管她多次试图逃避,家庭的压力依然令她无法摆脱。苏雪林曾一度因为这一困境病倒,几乎丧命。最终,在母亲的强烈干预下,苏雪林得以继续求学,而婚姻问题暂时被搁置。
展开剩余75%1919年,苏雪林来到了北平,成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名旁听生。她成绩出众,几周后便被学校正式录取,成为了正科生,还免去了学膳费。可惜,她的求学旅程并未止步于此。很快,苏雪林便前往法国继续深造,学习法语和绘画。三年半的留学生活飞逝而过,1925年她在母亲的催促下回国。但回国后的苏雪林已经接受了新的思想理念,特别是她对传统婚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感。她与未婚夫性格不合,却因母亲的坚持不得不结婚,最终这段婚姻于苏雪林28岁时正式成型。
她的丈夫,张宝龄,来自一个五金商人家庭,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,具有良好的职业背景和正直的品性。然而,两人之间并没有爱情基础,婚后的生活充满了不合与矛盾。虽然婚初有过一段甜蜜期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性格的不合逐渐浮现。张宝龄崇尚传统家庭模式,希望妻子能遵守“三从四德”,然而,苏雪林显然不属于这种类型,并且她还将自己作为教师的收入一部分寄给了姐姐和嫂子,这进一步加剧了两人关系的裂痕。
尽管如此,苏雪林并未立即选择离婚。她觉得离婚不光彩,因此将婚姻问题压在心底。虽然婚姻上失意,苏雪林却在文坛崭露头角。她的文学才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,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。苏雪林的才华与鲁迅并无直接联系,但在她成名之前,她曾对鲁迅充满崇拜,视其为“先生”,并给予过高度评价:“鲁迅是中国最早、最成功的乡土文艺作家,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。”然而,1936年鲁迅去世后,苏雪林的态度发生了剧变。她开始猛烈批评鲁迅,并指责他的作品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。这一批评激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,苏雪林的这一行为也让人们产生了诸多猜测。
有人认为,苏雪林的批评或许与鲁迅对胡适的批判有关,而胡适正是苏雪林非常尊敬的导师。这种个人情感上的冲突,也许是她公开反对鲁迅的原因之一。除此之外,苏雪林的友情也颇为深厚,她曾亲自陪同好友探望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,以示对逝者的敬意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苏雪林将自己婚礼时的嫁妆及多年来积累的稿费和薪金捐献给抗战,展示了她的无私与勇气。
1949年,苏雪林离开武汉大学,前往香港工作。三年后,她又移居台湾,并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担任教授。尽管长期饱受眼疾困扰,视力逐渐衰退,苏雪林依然坚持写作,直至晚年。1973年,76岁的苏雪林宣布退休,结束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。
在文学、教育、甚至在抗战时期,苏雪林的身影始终存在,她的坚韧与才华,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配资-股票网app-配资证券网-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