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在评价历史人物时,特别推崇刘邦。
他曾说:“刘邦是封建社会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。”在多个场合,毛主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。
并在阅读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时批注:“项羽非政治家,而汉王(刘邦)则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。”
如何解读这句话呢?
1962年,毛主席在与人讨论刘邦时再次提出:刘邦能够超越项羽、夺得天下,主要得益于两点,一是他的决策明智,二是他擅长用人。
明智的决策是成功的支柱,没有支柱的大树难以生长。
得当的用人则如同成功的叶子,没有叶子的树难以茂盛。
一方面关乎生存,另一方面决定发展,二者相辅相成,共存共荣。
01
谈到决策的重要性,对提出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战略的毛主席来说,这一点尤为深刻。
因此,他特别欣赏刘邦,因为刘邦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例如,进入关中后,他未采取残酷报复,而是实行招降纳叛、约法三章的政策,从而赢得了民心。此举使秦民对他感激涕零,也使巴蜀和三秦成为他争霸天下的坚实基础。当他的军队驻扎灞上时,许多咸阳百姓自发前来慰劳汉军,称其为“仁义之主”,这成为后来汉军“兵足食丰”的根源。即使遭遇失败,也能迅速恢复,因为民心所向。
另一件事也证明了他的决策之正确。
在韩信平定三秦后,刘邦把关中大地主和王公贵族的土地无偿分给无地百姓。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欢呼,也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,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刘邦的向心力。出身底层的刘邦深知百姓需要的是丰衣足食,当他们得到这些,信任和支持便随之而来。
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,他自然无往不胜。这正是决策正确的价值所在。
除了精明果断决策对头,刘邦在用人上也表现出色。
据毛主席回忆(1952年10月游览龙山时的谈话):楚汉相争期间,萧何、张良、韩信、曹参、樊哙、陈平等文武官员的追随,使得项羽最终败北,因为他仅依赖一个范增,而且未能善用,导致孤立无援。
人才是成就大业的关键。我党我军的铁血战将,无一不是英雄豪杰,他们来自四面八方,却齐心协力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,这不正是因为用对了人吗?
反观对方,只重用亲信,只看背景,排斥异己,自然无法成功。
关于刘邦善于用人的这一点,毛主席曾在1962年的“七千人会议”上讲述了一个故事。
一位名叫郦食其的知识分子前去见刘邦,最初因自报家门为读书人而遭拒,这时,郦食其怒气冲冲,对看门人大声喝道:“快去通报,我乃高阳酒徒,非比寻常之儒生!”门房无奈,只得再次传话。未几,郦食其被请入府中。当时刘邦正在浴足,闻讯立刻起身相迎。然而,郦食其因未能即时受到接见,心中仍有不快,上前就对刘邦一顿斥责。他质问:“你果真有意夺取天下乎?为何对长者如此轻慢!”当时,郦食其已年过六旬,刘邦较之年轻,故自称长者。刘邦闻言,立刻道歉,并采纳郦食其攻取陈留的建议。
此即高阳酒徒之故事。
一位傲慢的儒生,面对刘邦的不敬接待,敢于直斥其非。令人敬佩的是,刘邦能虚心接受批评,并重用郦食其,体现了他豁达大度、从谏如流。
关于陈平的故事,亦是毛主席乐道的佳话。
陈平从项羽处来投,令刘邦欣喜。他问陈平:“你在项王那里担任何职?”
陈平答:“都尉。”
刘邦毫不犹豫地也让陈平在汉军中担任都尉。此举令许多臣子惊讶疑惑,议论纷纷:刚来投靠就被委以重任,陈平曾盗嫂受金,这样的人也值得重用?
面对质疑,刘邦毫不动摇,对众将说:“他的智慧,尔等谁能比肩?”
所谓“用人所长,不计小过”。曹操亦如此,唯才是举,不拘一格。这种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在献策瓦解项羽阵营时,陈平暗示需要资金支持。刘邦毫不怀疑地拨给他四万金,任其自由使用,只要完成任务。这种信任与大气令人震惊。
更出人意料的是,任务完成后,陈平带着花费清单回来报账,以示忠诚与清廉。刘邦却直接说:“这些钱全归你,我信你,只要事情办好,将来还有更多。”
有缺陷的人才是仍是人才,这便是“得人者昌”的道理!
因此,汉朝建立后,与群臣讨论成功之道时,刘邦谦逊地说:“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之外,我不如张良;镇守国家、安抚百姓、供应军粮,我不如萧何;统率百万大军,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我更不如韩信。这三位都是杰出人才,我能善用他们,故能取得天下。”
刘邦就是这么一个关键决策正确,而且用人得当的人,受到了伟人的高度评价。
这是刘邦打天下时候的故事,至于如何坐稳江山,让我再略述己见。
02
坐稳江山的策略核心在于“偷梁换柱”。
所谓“偷梁换柱”,即将原本占据舆论中心及权力核心的六国贵族迁至关中,使其成为支持者,同时派遣自己的子孙填补权力真空。
因此,高祖确保了关中的稳定,让诸侯王掌控关东,为汉朝的巩固与繁荣奠定了基础。
这一划时代的决策,要追溯到秦末农民起义的动荡时期。
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势瞬息万变,诸侯国纷纷重建,反秦的新诸侯相继崛起。
楚国、齐国、韩国、魏国、赵国等国家名称的再现,似乎预示着若无重大变故,中原将重蹈战国七雄割据的覆辙。
然而,这一切最终被项羽和刘邦彻底颠覆。
项羽,名声显赫,被尊称为西楚霸王!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后,他势如破竹地进军咸阳,一举推翻了强盛的秦帝国。而那场著名的鸿门宴,更是让刘邦俯首称臣,使得天下诸侯纷纷向他臣服。
随后,项羽深谋远虑地分封了十八路诸侯。这一举措看似深思熟虑,实则隐藏了他对天下霸业的勃勃野心。
由于贵族出身,分封后的项羽成为了东方六国旧贵族的象征。
相比之下,刘邦出身寒微,无权无势,却因此成为了平民百姓的代表。
一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,一位是草根英雄,他们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贵族与平民阶层间的较量。
理论上,拥有丰富资源和优越社会地位的贵族不应败给平民,但项羽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。
他虽有超凡才华,却逐渐与旧贵族势力疏远,导致失去了关键的支持。
例如,他废黜韩王成并吞并韩国,与韩国的旧权贵结下梁子;他杀害义帝,与楚国内部反目;他还挑起齐国内斗,试图坐收渔利,却反而使齐国强敌田荣成为他的对立面。
经过这三番挑拨离间,项羽已成为了六国外戚的公敌,齐楚两大强国更是势同水火。
这使得忙于内战的项羽,为刘邦提供了可乘之机。在项羽在外征战无暇他顾之时,刘邦派遣韩信迅速攻克三秦之地,动摇了项羽的根基。这一果断行动,让原本依附于各路豪杰的人们找到了新的领袖——他们纷纷背叛项羽,转投刘邦。
这使得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变成了众矢之的,即便在彭城一役中以少胜多,也未能扭转败局,因为他的暴政早已失去人心。
于是,在接下来的楚汉战争中,人心的丧失导致六国外戚逐渐倒向刘邦,包括张良等昔日韩王世家成员,以及魏赵两地的旧士族。
他们联合夹击,使得曾经威震四方的大英雄最终走向失败。
乱世之后,那些曾经辉煌的新兴平民阶层人物崛起,借助汉朝的建立称霸一方,如韩信、英布等人成为新时代的力量。而那些曾显赫一时的旧贵族,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这正是西汉初年七个异姓王崛起背后的故事——除了唯一例外且长期存在的长沙王吴芮,其余大多为韩信这样的草根英雄。
然而,这些人虽然各自风光,却也让登基后的刘邦坐立不安,不得不发起削藩战争以巩固统治。临终前,他成功剪除了七个异姓王中的六个,只留下威胁较小的长沙王吴芮,从而确保了汉室江山的稳定,为未来几十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。
在同一时期,刘邦实施了一项名为“腾笼换鸟”的政策,为汉朝未来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这项政策的核心在于:将六国旧贵族迁移至关中地区,使其直接受到中央政权的控制。
这一措施的重要性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:
首先,该政策使关中人口显著增长,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复苏,增强了西汉中央政府的实力。
其次,它彻底消除了东部六国在边远地区的势力,防止了其再次反叛的可能。
第三,通过将东部六国贵族集中管理,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,这一真空由刘邦的亲族和后代填补,确保了即使发生变故,江山依旧掌握在刘氏家族手中。
这一策略可谓环环相扣:
第一层:增强中央政府实力,为汉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,这也是为何许多汉朝名将出自“六郡良家子”的原因。
这些人本是贵族后裔,均是精英,即便环境变化,他们仍能延续家族传统,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例如东汉名将马援,他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后代,因刘邦的移民政策而迁至关中。
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其逆向思维,将后世的实边移民策略运用于壮大中央力量,同时使衰败的关中成为汉朝的根基。
这是第一层的考量,那么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什么呢?
第二层与第三层相结合,即让刘姓诸侯王分封到边疆,同时实施“腾笼换鸟”策略,这是一套组合策略。
通过这套策略,大姓被清除,刘氏宗亲取而代之。这不仅迅速清除了地方上的六国势力,也减少了原有文化对地方的影响。同时,通过分封诸侯王并赋予他们军政大权,他们得以全力恢复经济、传播文化,并最终融入大一统的国家。
这种百年规划,在文景之治的和平与繁荣发展后,于汉武帝时代达到了预期目标。
文景之治期间,由于诸侯王的得当治理,边远地区的经济复苏,文化也逐渐与中央趋同。尽管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,但其破坏性仍在可控范围之内。
平定七国之乱,为推行“推恩令”奠定了基础,使得汉武帝时代迎来了盛世。
这一盛世的到来,都源于刘邦深远的精准谋略。
他通过正确的决策和恰当的用人,不仅开创了基业,还借助“腾笼换鸟”策略,使国家顺利度过恢复期并进入繁荣。
然而,再精妙的策略也存在隐忧。这隐忧就是未来数百年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地方豪强和门阀。
当强者长期占据经济中心的位置时,其欲望也随之增长,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。
汇盈配资-股票网app-配资证券网-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